賴瑟珍看台灣:臺北也有一畝良田跟著標竿青農王宣智來場食米之旅

旅奇 第679期|2021.12.13|記者:張偉浩

▲(左起)臺北市標竿青農王宣智、台灣旅遊交流協會理事長賴瑟珍。

八仙六代園創立「投投是稻」強調友善耕作與永續環境為臺北留下最後一片稻田讓臺北人吃到產地直銷的稻米

為期近2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依賴國際觀光客的飯店業及旅行業。疫情期間,商務型的觀光旅館,不得不轉型為國內度假型旅館,也開展外送外賣的餐飲服務,8成以上專做outbound旅行社,也不得不歇業或轉型專攻國內旅遊,國內旅遊商品也因這些旅行社的加入而高端化、多元化及在地深入化。

這一集的臺北也就是在這樣的起心動念下報導「您所不知道的臺北」,專訪臺北市無圍牆博物館的重要推手-蔡炳坤副市長、不為人知的老爺集團創辦人林清波總裁的經營秘訣,以及觀光業界不熟悉的八仙六代園-標竿青農王宣智。

承蒙「旅行好農」雜誌社社長-林文集的介紹,認識了阿智夫婦,原來多少人路經的承德路七段、多少人曾經去過的社子島對面,有著一畝良田。

王宣智先生中興大學歷史系畢業,與妻子不忍心岳父稻田荒廢,決定承接祖業,要讓大家知道原來關渡平原曾經是台灣第二大的米倉。他們打破傳統種植方式,強調友善生態,結合「健康飲食教育」和「農業體驗教育」建立正確飲食觀念,也在台北巿政府產發局的輔導下轉型,讓旅客體驗農務,包括插秧體驗、鐮刀收割,搭配專業的導覽解說,讓百年前蓬萊米故鄉-臺北,再次讓台灣人所看見。

「你說家是唯一的城堡,讓我們隨著稻香河流繼續奔跑;多少人為生命在努力勇敢的走下去,功成名就不是目的,讓自己快樂這才叫做意義,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這是華語樂壇周杰倫《稻香》的歌詞部分節錄,讓許多北漂的青年想起家鄉的單純美好。但這樣的場景其實在臺北的關渡,也有著相同的故事場景與人物,是百年前草山種出第一批蓬萊米,是標竿青農王宣智的真實人生,依舊在風中搖曳成一片金黃,彎腰揮灑著汗水。

其實,臺北離稻米產地比想像中更近,只是隨著臺北的城市發展,平原變成了都會叢林,高樓取代了稻田景觀,唯獨關渡是最後的一畝良田,始終屹立在關渡的八仙聚落。臺北市標竿青農王宣智表示,自己是中興大學歷史系畢業,小時候住在基隆漁港,曾從事各種行業,都不曾想過自己會有務農的一天,直到身為稻農的岳父有意退休,妻子不忍農田荒廢,夫妻倆決定承接祖業,想讓臺北人知道,臺北的稻米曾經引領經濟市場,更是重要的產業之一。為此,先後創立「八仙六代園」農場與自家品牌「投投是稻」,強調友善耕「作與永續環境,並於2018年獲選為臺北市標竿青農,持續為臺北農業盡一份心力。

▲(左起)臺北市標竿青農王宣智、臺北市青年農民聯誼會總會財務長鄭亦真。

▲很久以前,台北放眼望去都是稻田,還是全台稻米產量數一數二高的地方。

說服老農打破傳統種植與動物共榮共生的「快樂農場」

如今八仙聚落所剩不多的農家,我們是其中一家。王宣智跟著岳父的腳步,從門外漢開始學習種田的技巧,無論是打田、插秧、施肥到水位控制,更進一步的為了環境永續發展,讓農業在臺北扎根,甚至顛覆過往說服老農打破傳統種植方式,不使用除草劑與化學肥料,讓田裡隨處可見瓢蟲、白鷺鷥,還有黑翅鳶在空中盤旋,成為與動物共榮共生的「快樂農場」,強調友善生態與健康農食。

積極與產發局農發科合作打造食農教育示範基地

王宣智指出,來自陽明山的水是我們的灌溉命脈,灼灼烈日是我們的穀物烘乾機,跟隨時令種植是我們的最高指導原則,讓大家都可以吃到當季最新鮮的蔬果。因此,近年來也與產發局合作,將關渡平原作為食農教育示範基地,發展食農體驗活動。也與臺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臺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院合設試驗田區,以小範圍栽種實驗無毒農法,並找出最適合臺北氣候的種苗,讓臺北人可以吃到產地直銷的稻米,更可以減少運輸成本,降低碳足跡,更加友善環境。

像是11月初所舉辦的「關渡那麼田」活動,即是產發局串聯在地資源,包括財團法人臺北市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北投在地青農與臺北藝術大學一同合作辦理。活動內容十分豐富精彩,包括由北投說書人帶領民眾騎乘自行車沿途導覽解說關渡的在地人文美景;活動場地設有青農市集及北藝大同學的裝置藝術,還有北投青農精心設計親子同樂的稻香運動會等。也讓民眾體驗吃割稻飯,讓民眾透過活動參與多面向的體驗。

▲「關渡那麼田」打造城市農產品牌,邀民眾一起樂活農業幸福臺北。

▲「關渡那麼田」結合農村媽媽的古早味料理,擁抱關渡田園的自然農業環境!

將農食教育搬到戶外學習尊重大自然與愛護土地

食農教育結合「健康飲食教育」和「農業體驗教育」建立正確飲食觀念,透過農業生產過程的認識與瞭解,讓學生懂得珍惜食材,並學習尊重大自然以及愛護土地。學校內的食農教育不只是在教室內的學習,而是要走出戶外,走進農田,像是關渡平原水稻收割期,讓學生親自摸觸到稻子、稻草,透過五感體驗,真實感受到農作物的生長。

此外,像是現代人越來越講究養生與健康,「八仙六代園」研發的米穀粉,也能替代小麥麵粉,最大的差異在於胺基酸組成不同,蛋白質利用率較高,營養成分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也因降低麩質含量,麩質過敏者也可以安心食用;甚至是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健康幫手。

農事體驗半日微旅行插秧、收割、採收樣樣來

王宣智表示,吃好米、認識米,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傳承米食文化,「好好吃飯」就是了解故鄉最好的方法,農田更是讓臺北的孩子們貼近歷史及家鄉最好的教學場域。為此「八仙六代園」也推出農事體驗,包括2~3月插秧體驗、6~7月鐮刀收割、11月秘境花海、12~1月拔蘿蔔活動,以及2月的採草莓,搭配導覽解說,都可以提供旅客半日遊的微旅行,體驗四季不同的農遊風采。

▲春耕插秧體驗活動從每年的2~3月舉行,帶領大朋友小朋友認識秧苗、分秧苗。

旅行社也能自行接合北投的溫泉區,來場冬日溫泉農遊,絕對是市面上少有的獨特商品。若想更親近臺北的田野與稻米文化,王宣智建議從稻田巡遊開始,在微風捎來的陣陣稻香中,感受稻作的數大即美;之後再到竹子湖汲取蓬萊米原種田的歷史,對臺北的米有更全面的認識及體驗。

生活在臺北都會區7~8年級生,很難想像臺北也有優質農田與農食文化,更遑論可以自己親自體驗插秧、收割,拔蘿蔔。周末假日就別在百貨商圈、電影院,跟著標竿青農王宣智,一起「離塵不離城」展開農遊文化之旅。

北市農會輔導八仙六代園夫妻

讓關渡農業發光發熱臺北市農會輔導老師許小琬表示,王宣智是第1屆標竿青農,是從其他行業轉作農業,協助岳父復耕農田,除了有友善農耕、提高農產價值,以及加大產能等重重關卡外,加上他對與這塊土地有獨特情感與想法,希望除了耕作之外,還能自然復育週遭生態,對於農會來說極具輔導需求。2年輔導下來,讓王宣智無論是採購農具、農務財務健檢、品牌建立規劃、產銷推廣上都進入軌道,更有不錯的成績。現在王宣智的老婆鄭亦真,則評選為第4屆標竿青農,負責食農教育與網站建構,希望藉由兩位夫妻相輔相成之下,讓關渡的農業發光發熱。

▲(左起)台北市農會輔導老師許小琬、臺北市標竿青農王宣智、臺北市青年農民聯誼會總會財務長鄭亦真。

八仙六代園小檔案

我們是來自北投八仙的小農,歷代皆在豐饒肥沃的關渡平原上務農,目前主要作物是水稻,也是臺北市最大的水稻田。有感於近來地球暖化越來越嚴重,因此地產地銷是我們目前的經營模式,希望可以藉此減少當我們購買食材時,所產生的碳足跡。採取友善環境的種植方式,再輔以無農藥的栽種,讓大家可以吃得健康,也減少對土地的破壞。

八仙六代園
北投小稻農—王宣智(阿智)電話:0961-305258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